本文来源于:澳门市民日报
(资料图片)
本报讯(记者 何隽捷)去年11月,1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横空出世,推出后的几个月内就“狂飙”式风靡全球,引发新一轮疯狂的技术升级、产业重构、资本狂潮、巨头逐鹿,亦让不少人边追捧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便利,边对人工智能日益强大感到担忧。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府与公共行政学系助理教授陈建新认为,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技能新技术并非洪水猛兽,合理应用将成为具优势的学习和生产工具。另外,他更关注ChatGPT背后可能伴随的文化安全威胁,建议尽快出台使用规范,甚至着力开发基于我国网络数据库的人工智能产品,以更开放态度拥抱新技术。
ChatGPT甚至可以生成代码,让不少人对人工智能的日益强大感到担忧(市民日报记者 郑杰骏 摄)
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府与公共行政学系助理教授陈建新(市民日报记者 郑杰骏 摄)
提升知识工具 明确学习动机
陈建新从高校老师角度认为ChatGPT的功能可视作Google升级版,较Google的搜索功能更进一步整合内容,可以更快速生成一些“似样”,但未必是好的内容。“ChatGPT可帮助学生或普罗大众初步了解某一事物的大致内容,可作为知识提升的工具”,因此他不抗拒学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使用ChatGPT,但学生需要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内化及展示,“如果我们作为硕博老师都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真正水平,相信是教育的悲哀。”
亦有声音担心人工智能被中小学生滥用,损害基础写作、独立思考能力。陈建新指,现时基础教育的内容势必跟过去发生很大变化,亦不乏引入智能设备辅助教学,教育界应当适应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改变,最重要的是明确教育目标,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。他举例指,目前已有英文语法检查等人工智能技能被广泛使用,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批改亦可从中认识到语法错误并学习正确用法,ChatGPT未来也有机会成为1种写作标杆,“如果你写的内容还不如ChatGPT,说明你的内容还未达社会要求的水平,应当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善学习,先让自己的写作达到ChatGPT的水平”。
提高行业专业 迎接技术发展
可以预见的是,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领域拓展,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部分重复性劳动,乃至一些曾被视为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,势必让一些人“丢饭碗”。陈建新表示,刻板化、机械化工种被替代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,亦不能为了保障某些行业不被淘汰而“斩脚趾避沙虫”限制新技术的发展,想要在人工智能的洪流中站稳脚跟,则须持续提高行业的专业性,使从业者的水平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。
社会亦热议ChatGPT有可能带来对知识产权的冲击,陈建新认为,ChatGPT的文本生成基于数据库,这就限制了其生产的内容一定是“行货”,现时市场“内卷”愈演愈烈,意味着市场对生产内容的质素要求也愈来愈高,自然有其机制甄别更高质量的内容,“如果市场连ChatGPT生产的‘行货’都收货,出现问题的应当是市场,而不是工具本身。”
倘数据库偏差 易反噬价值观
但是,ChatGPT高歌猛进过程中突然先后被意大利、韩国“封号封杀”,其作为工具而隐藏的网络安全和文化安全风险可见一斑。陈建新表示,ChatGPT的强大离不开背后数据库的支撑,原则上是通过大数据基础进行训练,从而给出它认为正确的答案。需要警惕其背后所依赖的数据库是否已经被某国家或政府所控制,导致所产生结果受某一立场影响而出现偏差,而当许多人依赖这些结果时,就容易将其当成标准答案,尤其一些具争议的话题及有可能受到某些国家意识形态影响,反而更加影响国民价值观的塑造。“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其他国家掠夺,若基于他国数据库,有可能出现‘炎黄文化发源于日本’、‘孔子是韩国人’这类结论,对居民价值观造成反噬”。他提出,国家值得考虑基于受国家认可的数据库,开发类似于ChatGPT的人工智能产品供市民使用,以开放态度拥抱技术发展,更好维护数据安全和文化安全。
目前,澳门仍未对人工智能的应对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或指引,陈建新表示,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快速膨胀,最终必然让政府不得不加以规管,因此政府应当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和应对手法,保证新技术朝健康方向发展,避免相关隐患累积,不断影响主流价值观,最终导致积重难返。(责任编辑:吴从周)
特别声明:本文系中新网客户端“华媒站点”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与立场,所有权归属原作者,中新网仅提供信息发布与展示平台。